close

美國女孩.jpg

因為不太想花時間追劇,所以大部份都選擇電影來看,這週末二天,看了Neflix剛上架的二部片,「海賊,鬼怪的旗幟」,「美國女孩」。

雖說不追劇,但還是追了「孤獨的美食家」,因為一集只有20分鐘,不會花太多時間;以及小孩追我順便看的「少年法庭」。其中台詞「這就是我厭惡少年犯的原因,因為他們無法改過自新」,說的還真的是沒錯。不過,我覺得這應該是少年犯的人生經驗還不夠,以及他們還不需要承擔養活自己的責任所導致的自然行為。

「海賊,鬼怪的旗幟」,劇情好壞就不多說了,但模仿美國片的插科打諢,我倒覺得不必了,反而覺得浪費時間。原因在於東西方人幽默方式不同啊,把西方人的外放套到東方人身上,就會覺得格格不入,想想把「少年法庭」,演的像「實習醫生」,會不會想把電視砸了。

倒是「美國女孩」,真是不錯。

整部片我們完全看不到陽光普照的明亮色彩。不論是昏暗的室內場景,還是陰天的外部場景,都讓人充分感受到劇中人的「不快樂」、「壓迫」與「無助」。

片中,家人之間,因為種種原因所導致的衝突與吵架,很容易讓人將自身帶入到其中某一角色中,仿彿劇中的他們,就是現實的自己。這種共鳴感也是導演阮鳳儀想要達到的目的,她說「創作《美國女孩》我不希望別人看到「我」,而是讓大家想起自己跟家人的故事」。

對我來說,她真的成功了。飾演父親的莊凱勛、母親林嘉欣、姊姊方郁婷、妹妹林品彤也成功了。

「幸運的人看《美國女孩》會覺得母女一直吵架,唯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每一次的衝突都是不同的心境」,這句話真是電影的核心,引述自VOGUE的導演專訪,原來這部電影就是她自己的故事,難怪敘事如此自然。

往往,我會覺得母女吵架與父子吵架都有一種微妙的內涵,就是「投射與較勁」,不只是單純為了事件而爭吵,所以劇中很明顯可以看到爸爸比較少跟女兒吵架,大部份吵架都是母親與姊姊。是不是呢?

美台的教育與文化的差異,也是電影的一大看點,劇中爸爸說「小孩那有什麼適應問題?」真的是有,只是爸爸已經疲於奔命於經濟賺錢問題,無暇面對,當時是2003年發生SARS,台灣經濟與房價下跌的年代。如果生活游刃有餘,相信爸爸是會好好面對處理這個問題的。

好的電影,不見得就一定得是探討議題的電影,無腦片也會有好電影,只是探討議題的電影比較有讓大家多賺到的感覺,因為除了視覺上的收獲,還會多了領悟某個道理的收獲。

不論是什麼電影,看完不覺得是浪費時間的就是好電影。

山普拉殿電影欣賞站    2022.03.06

arrow
arrow

    山普拉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