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vid 19.jpg

自從5/15 180例Covid 19確診訊息傳出,驚天一響,尚未回復平靜之時,緊接著雙北三級令一出,於是震撼了原本安全平靜的台灣社會。然而,5/22的一次400例校正回歸,顯示之前公布的確診人數並非確實的數字,讓早已擾動不安的民心,又再次炸鍋。

於是各方言論,蜂湧而上,不同陣營相互攻訐,充斥了政論節目與社群媒體,本人也親身參與、體驗了這個盛況,箇中滋味雖熟悉,卻也不甚好受。為何說熟悉呢?早於2017年開始投稿於媒體,探討關於教育、政治、二性的時事議題之時,各種立場、想法各異的留言評論,我都曾一一體驗過了,但最後都沒有留言辯駁。我聽過最哭笑不得的不外乎就是二種,「這種評論也能登上媒體,可見這媒體的水準如何如何…」、「就只為了賺稿費,發表這種水準如何如何的文章」,至於其他與我意見不同的批評,看了雖然心理會不爽,但真的跳下海辯贏又能如何?何況「真的」能辯「贏」嗎?

 

我先來說明「媒體如何決定要不要登出文章的標準」,以及「是否真的有稿費?」這二件事,再來會來談論本篇文章的核心話題,「真的跳下海辯贏又能如何?何況「真的」能辯「贏」嗎?」

 

首先,先來談稿費這個大家比較好奇的議題,我所投過的「YAHOO論壇」、東森的「雲論」、「風傳媒」、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目前只有「獨立評論」會提供類似稿費的報酬,就是一本雜誌加上一本天下出版的書。至於其他有提供稿費的媒體,我知道的是思想坦克,每字1.5元求稿,每篇稿費以新台幣2250元為上限,但我沒投過,因為他們之前有限制字數,我都寫超過字數,但現在好像又沒有了。

第二,「媒體如何決定要不要登出文章的標準?」。我只能就個人被退稿的經驗來猜測一二。統一標準都是,要談論時事議題。最好是時下最火熱的議題,不及時投搞,過賞味期是不會被錄取的。再來,「個人日常生活經驗」是不會被選用的,例如吃了什麼很愉快,到那旅行很高興,被誰欺負很難過,買了什麼很新奇,以及抒情散文、勵志文類,是絕對會被退稿不用的,而且退稿與錄取通常不會通知投搞人,只有奇摩與天下會通知錄取。

而這些網路媒體投搞難度比較,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是最高的,容我在此老山賣瓜,推薦此篇文章,「當遊戲規則都是為聰明人設計:看穿108課綱背後的真實設定」。「風傳媒」排第二,也容許我打一下廣告,已達20萬點閱的「108課綱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而「YAHOO論壇」、東森的「雲論」就沒有什麼難度差別。

原則上,只要寫的有邏輯又有議題熱度,錄取的機會是很高的。但補充一下,我投給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的「當遊戲規則都是為聰明人設計:看穿108課綱背後的真實設定」,卻沒有被「風傳媒」錄取。有一說是,可能投稿被眾多更火熱的議題所掩埋了,或是總編沒收到。

 

好,現在要來談「真的跳下海辯贏又能如何?何況「真的」能辯「贏」嗎?」。先以我的臉書文所遇到的狀況來當背景。

 

我近期貼的臉書文三篇都是談論疫情相關話題,我也知道這三篇文政治意味濃厚,可能會引來立場不同的朋友的留言。尤其此次疫情嚴重,更會牽涉到責任歸屬、誰做的比較好、誰做的比較差的爭論,各方朋友的觀點、指正與炮火,我不一定同意,但都尊重。

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有二位。第一位朋友,留言來回到最後,還要求要我修改我的臉書文(關於校正回歸的那一篇),我好無言啊,這是一個有禮貌的行為嗎?

因為整篇文章我再重看幾次,邏輯沒問題,點出了校正回歸的盲點,當天公佈的數字不是每天真實的染疫數字,也的確是人為控制發佈的數字(檢測量能不足之下,只收錄到每天幾點為止的數字,難道不是人為控制的一種?)

我從頭到尾也沒說這是蓋牌造假,只說「會演變出一個嚴重後果,我們根本無法準確判斷疫情的發展好壞」,而這次檢驗能量不足所造成的校正回歸方式,這個是簡單常識問題,當然聰明如阿中、柯P、侯一定知道也能理解補登數字的補救措施,所以我才寫了「「這些事,阿中知道,柯P也知道,侯也知道,所以老柯才會說:「不應該以PCR確診為主,應該改以快篩確定的為主。而侯才會說:「要結合民間成立國家PCR篩檢隊。」」

這樣子推論是不是合邏輯的推導,也並無指責阿中的意思,唯一有指責到的就是蘇。當然他們也不認同柯與侯是台灣救星。

 

而,第二位朋友,也在此篇臉書留言,內容怎樣不管,這都還好,各自抒發觀點而已。我覺得最不解的是,他後來在他的臉書寫了「假如你是理工背景,尤其是念到碩士的,不懂校正(Correction)回歸(Regression)真的很丟臉。利用回歸來作數據校正是數值分析的日常,相關的文獻一大堆。」此篇他自己的留言,說他看了陳時中的校正回歸說法,立即秒懂,又補充了他的對於校正回歸的複雜學術知識,以前實驗又用了內外插如何如何…。我就自行對號入座沒關係,我是理工背景,我是碩士,我很丟臉。但阿中所提的校正回歸,真的是這位朋友如此複雜又有深度的學術見解嗎?時間已過了一星期,原本火熱的也會冷靜,我也不做對與錯判斷,就留給大家對校正回歸的各自解讀空間吧。

背景故事說完了。

由以上這二位朋友的反應可以得知,每個人看事情的觀點都有他們各自的解讀方式,也都有支持他們論點的知識經驗、專家說法、文獻來源以及朋友說法,所以,每件事廣義的「對」與「錯」是很難成立的,只會有狹義的「對」與「錯」,就看每個人從那個面向切入?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會立即明白,水的沸點是不是100℃?這是指在平地上的1大氣壓1013 mb下的數值,但是如果在喜馬拉雅山上呢?大氣壓力為260 mb,水的沸點就會是69℃。

所以,「表面上辯贏又能如何?」,我們「真的」 有辯「贏」嗎?

因此,如果硬要雞蛋裡挑我文章骨頭,當然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因為我文章論點的出發點、背景知識,一定不會與各位朋友一致,而且論點只會鎖定固定範圍,挑重點來說,如果所有範圍都要討論進去,可能得寫成一本書吧。

所以,朋友與我,光是用留言來表示不同意,來來回回多次,是說不清的。所以我有邀請第一位朋友,有時間可約來當面談談彼此的經驗。不然,乾脆拿我的文來當負面教材,自己寫一篇那邊不對,那邊不洽當的文,寫的好,大家會拍拍手,我也會拍拍手,看,我是多麼有風度的人。但至今已過了一個禮拜,我還沒看到那篇文耶。

當然,我能理解,留言與寫一篇文的難易差距,因為我寫過文。我也能理解,寫一篇文跟寫一本書的難易差距,因為我寫過文。我會耐心等候這位朋友的。所幸,我的這些朋友們,都不是屬於只會用一句話來扣帽子的人,也就是不屬於沒有能力又想跟人辯論的族群,非常值得讚賞。

 

最後,我想說的是,朋友之間立場不同辯論來回,所引發的彼此不舒服感覺,都是正常的。這種感覺都是從「社會比較」出來的,「朋友與敵人」書中指出,「人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會對比自己與他人,兄弟姐妹、鄰居、朋友、辦公室同仁、中學好友、大學室友,統統是我們的比較對象」。藉由社會比較,我們才能得知自己的表現好壞。

也因為事件情境不同,書中指出「社會比較有時會鼓勵我們以更有效的方式合作,有時刺激我們競爭,有時更會讓我們因為挫敗感而破壞關係。」至於,要怎麼調適自己的感受,這就得找到社會比較之後的正確的平衡方法,以期讓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與職場中如魚得水,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以上提的這二位朋友,就想想看看經過比較後,你們究竟是要選擇「平衡發展; 向上看齊亦或是向下看輕?」 、「真的就這麼想辯贏嗎?「真的」能辯「贏」嗎?」,如果還是想不開,我也沒辦法。

山普拉殿生活點滴站    2021/05/30

arrow
arrow

    山普拉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