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親節談教養-教養為何讓母親如此焦慮?.jpg
 
今天是母親節,我想在母親節吃大餐,感恩媽媽的偉大之餘,來談談現代的母親在兒女教養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會愈來愈吃重,以及已經投入不少教育資源,為何焦慮感還是與日俱增?
 
這一切,要從老婆借回的一本書,由台大特聘教授藍佩嘉所寫的「拼教養」,看完其中幾個章節之後,深深被其書中的幾個真實案例所震撼。「資源」,不管我們要不要承認,「它」的確是階級複製的一個主要且重要的因素。而對於「資源的多寡」與「資源應用的對不對」所引發的焦慮感,對不同的階層而言,二者之間的焦慮感比例可說是天差地遠。難怪高低階層的「鴻溝」,並沒有隨著GDP的成長,而逐漸彌平,反而是快速擴大成「鴻河」、「鴻海」。
 
在此摘錄其中幾段案例,以便能了解本文所要傳達的意念。
 
一、 Melody曾在銀行工作,生產後辭職在家,老公是外商主管。她談起孩子在台灣念私校的心酸故事。唸小學的女兒有次回來問她說:「媽媽,妳可不可以明天去買摩斯漢堡給我當早餐?」媽媽感到納悶,因為這個小孩平常不特別喜歡吃漢堡。女兒頭低低的說:「因為我們老師說,他要請月考前三名的吃摩斯漢堡當早餐。」直到現在,她仍感到忿忿不平:「我好難過,我覺得老師這樣不應該,為什麼不請最有愛心的三個吃早餐、為什麼不請行為最勇敢的人、為什麼不請最孝順的人?」
 
她接著說:「很多媽媽都是一開學就把書店裡面,所有那些講義掃回家,你如果不循著這個路走的孩子,你在班上的成績就永遠在後面。如果你是思考模式不一樣的家長,你的孩子當然成就感很低啊…我的小孩功課上真的不太ok,因為我沒有選擇那樣做啊。」
 
最終,在老大小學六級時,用投資移民的管道帶二個小孩到西雅圖唸書,這是他們的刻意選擇,避開了華人太多,課業競爭壓力激烈的加州學校,希望他們比較open與relax一點。根據美國的EB5投資移民計劃,參與者投資美金五十萬可以取得綠卡,二年觀察期確認投資有效後,可以進入申請公民身分的程序…
 
二、 小布媽來自廣東。長相清秀、口齒伶俐的她,初中畢業後在百貨公司工作,業績很不錯。她25歲時,透過朋友牽線認識了一位大她6歲、高職畢業的台灣鐵工。二人遠距交往一陣子結婚,小布媽懷抱著對未來的夢想,辭職搬來台灣。婚後,她才發現先生欠了很大一筆債務,原因是30歲時到柬埔寨做生意失敗慘賠,她想說欠債沒關係,慢慢還就好。然而命運與時代卻逐步將這個家庭推入泥沼。小布爸幾年前在工地發生意外摔傷背脊,不能再做高薪的技術工,只能打零工。因而小布媽被迫成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然而新移民的身份,她只能在工廠當雜工,月薪最多1萬6,夫妻倆薪資收入常常加起每月不超過3萬,但房貸、小布兄弟倆的安親班費用等固定花費至少要4萬多。
 
小布有天拿著學校發的課外活動報名單回家時,便自言自語說:「家裡沒有錢讓我去。」
 
小布媽嘆著氣說:「小布兄弟對錢的觀念是有的,因為我常跟他們說家庭金錢的匱乏。家庭上的影響,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教育小孩、脾氣方面,有時多多少少會焦慮啊。」
 
三、 David目前住在天母,在外商法律事務所工作。他跟他的太太都是有美國法學學位的企業律師,他們的工作常需要用到英文與外國客戶溝通。為了彌補口音的不足,而將獨生女Monica送去全美語幼稚園讀了2年。後來進入一所台北知名私立小學,發現同學英文程度有限,決定轉學。然而屬意的台北美國學校排序複雜、管制嚴格,後來發現女兒幼稚園同學進入了一家外僑學校就讀。
 
同學父親告訴David:「很簡單啊,你去買個護照就可以了。」
 
David透過移民公司,投資了台幣120萬,換得一家三口的布吉納法索護照,如願唸了一年學費50萬的學校。
 
如今David對於Monica的典雅英國口音,以及對於歐洲文明與歷史的知識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他已經為女兒準備好面對全球流動的未來。
 
四、 琴琴在班上的個頭最大,深膚色顯露原住民媽媽、漢人爸爸的血統組合。爸媽都在台北工作,由阿嬤照顧她和弟弟。阿嬤靠著每月三千的老人年金以及過去賣魚存下的積蓄,獨力負擔宜蘭家裡的水電、伙食,還有孫子女的健保;白米有福利機構發放,學費、營養午餐、課後輔導則靠學校補助。
 
琴琴爸,40出頭歲,宜蘭高職畢業後就到台北工作,目前做鐵工,日薪2仟元左右,景氣好時,可以工作20天,但勞動條件逐惡化,工作也愈來愈不穩定。
 
琴琴媽小琴琴爸4歲,老家在花蓮阿美族部落,國中畢業後到桃園唸書,在紡織廠當建教生,一天工作高達16小時,後來放棄學業來台北工作。現在便當店工作,月薪2萬5。
 
2人的月薪加起來約5萬多,但台北生活費高,又得還之前欠的債務,常常寅吃卯糧。時間、空間和金錢全部都短缺的他們,既無法接送小孩,也無法負擔安親班來外包照顧,城鄉分離、隔代教養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爸爸提到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仍非常激動,一度哽咽:「你看,沒有錢萬萬不能。」
 
琴琴曾在台北念過私立幼稚園,因為爸爸要維持漁保,戶籍設在宜蘭,無法申請公立幼稚園。在的大班的最後一學期,爸爸失業,有二個月付不出月費(6仟元/月),琴琴不得不輟學,但先前已繳費且已拍好的畢業沙龍照,園方拒絕給他們。
 
書中的案例都是藍教授團隊,親自拜訪陪伴訪談後所得到的一些故事。
 
對於「資源」是不是階級複製的一個主要原因?我想看過上面4個案例,答案已呼之欲出。不是勞動階級父母不努力工作,而是全球化的浪潮,大量的產業外移與外勞,捲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與經濟安全,尤其是捲走身為男性的養家者的地位與權威性,讓女性除了做好持家者的角色,又得兼起養家者的角色,責任不可謂不吃重。
 
也因為全球化的衝擊,不論白領或勞動階級,都非常焦慮子女的教育問題以及該如何培養他們具備全球化流動的能力。
 
而對經濟資源充裕的白領夫妻而言,在書中的大部分案例,母親不是生小孩後辭職,就是轉職去時間彈性或是正常工時的工作。這樣的趨勢,無非還是父親被傳統養家者的角色所束縛。另外也因為父親具備專業性以及具備跨國流動的能力,而得以抵消全球化的浪潮的襲擊。因此母親就能放心的扮演好社會所賦予持家者角色,而不用承受不顧家庭的指責壓力,得以全心的規畫多元化的才藝課程,甚至移民的全程陪伴,以期達到夫妻預設的教養目的。
 
至於能不能達到預設的教養目的,投入資源方向的不可預測性,更是深深加重的父母的焦慮感。
 
在這過程當中,與孩子相處的折衝,以及對於要孩子「競爭」或「快樂」的二擇一,甚至異地生活的孤獨感與擔心先生出軌的不安感,女性的焦慮更甚於男性工作拼搏上的壓力。
 
總而言之,在享受全球化帶給我們物美價廉的甜頭之餘,於此同時,我們也吃到勞動階層工作機會減少的苦頭,以及中產階層為了維持下一代優勢,而吃到的大小不一的軍備競賽壓力之苦頭。
 
正可謂事情是沒有完美的,「為了某個目的強迫關閉一個戰場,卻意想不到的又開闢了另一個戰場。」全球化不會因為我們的焦慮不安而終止,我們還是要打起精神,繼續面對未知的未來。
 
山普拉殿生活點滴站  2021.05.09
 

 

 

arrow
arrow

    山普拉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