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分享,看了一段視頻的整理(連結放在留言第一則),看完後,應該就能了解最近發生的油價、股票、債卷、央行、政府的一連串事件,背後的原因。
了解原因後,就能判斷該進場投資,或是不要進場投資。
第一部份:經濟的構成
經濟是由交易構成,交易是買方用貨幣+信用(信貸)向賣方取得商品,是經濟運行的最基本動作。
交易發生地點在市場。市場由買賣同一種商品的買方與賣方而組成。例如汽車市場、小麥市場、石油市場,經濟是由所有市場的交易構成。
貨幣+信用=支出總額
產銷總量=商品、服務、金融資產
支出總額/產銷總量=價格
支出總額-->經濟的驅動力。用來購買所需要的物品。
信貸是用信用來產生借貸,信用=償還能力+抵押物。借款人保證償還借款,而貸款人相信承諾。償還能力看的是收入,抵押物看的是金融資產。
信貸成立,債務就產生。債務是借款人的負債,是貸款人的資產。
信貸增加,代表支出增加,支出是經濟驅動力。一個人支出代表另一個人會有收入,一個人支出增加代表著另一個人收入也會增加。
所以借貸會形成長期、短期經濟週期,借貸讓錢變多,支出增加,商品價格上升,經濟擴張。還債讓錢變少,支出減少,商品價格下滑,經濟也隨之緊縮。
----------------------------------------------------------------------------------------------------
第二部份:經濟的趨勢
經濟長期發展來看是往上升的,因為生產力長期來看是往上升的。
隨著知識的積累加上創新,生產率會提高。但生產力不會有劇烈波動(因為創新而進化的生產力,需要拉長時間才能看到),所以不是經濟起伏的主要動力。
在無信貸的市場,要增加支出,必須增加生產力。但生產力的提升需要技術更新跟時間的積累;而有信貸的市場,卻能通過借貸迅速增加支出。
債務會讓消費超過生產總量,而還債會讓消費低於生產總量,這股波動起伏,才是經濟起伏的主要動力(因為是短期就能看到的現象)
借貸如果拿來買消費品,並不能增加償債能力。但如果拿來創新提升生產力,卻能提高償還能力。
-----------------------------------------------------------------------------------------------------
第三部份:經濟的週期
在人類現實生活中,支出總額的成份比例,信貸總額比例>貨幣總額比例。
短期來看,
信貸可憑空產生,讓支出增加,支出超過生產力所產出的產品,造成價格上漲,而價格一直上漲會造成通貨膨脹,央行會調高利率來壓抑通貨膨脹。
由於利率上升,借貸的成本增加,因此在借貸總額減少,還債金額上升的同時,支出總額減少。造成商品價格下跌,形成通貨緊縮的狀態。所以央行會適時調低利率,讓借貸增加,支出增加,商品價格上揚,形成通貨膨脹.....如此循環反覆。
短期債務週期約5~8年,但波峰與波谷都比前一週期還高,因為人的天性不喜歡還債,喜歡借更多錢,花更多錢,造成長期債務上升。
長期來看,
而這長期債務往上升的過程中,借貸利率會更寬鬆,因為這時大家看好未來情勢,借錢投資,造成資產價格上升,股票價值上升,越來越多人不生產而借貸來投資資產,形成泡沫,大家都很富有的假象,在此同時,債務也很驚人。
最終造成債務>收入,而必須減少支出,一個人支出減少代表另一個人收入減少,連動之下,每個人償債能力跟著下降,最終必須出售資產與股票來還債,造成資產與股票價格下滑,信用下降。信用下降,導致借不到錢,信貸枯竭,經濟惡性循環,最後泡沫破滅,破產。
--------------------------------------------------------------------------------------------------------
第四部份:去槓桿
為了避免破產,必須適時的去槓桿化。
去槓桿就是將泡沫縮小,以及讓一些不良泡沫破裂,讓泡沫有再長大空間的一種方式。
去槓桿,有四種方法:
削減支出
減少債務(通過債務違約,債務重整減少債務)
財富再分配(跟富人增稅)
發行貨幣(發行國債)
因為削減支出,減少債務會引起很大痛苦,而財富再分配會引發貧富對立,所以發行貨幣是大家最樂見的作法,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去槓桿化過程,不能太過劇烈,也就是不能將泡沫一下子刺破,這樣做會引發資產價格劇烈崩跌,引發連鎖倒閉潮,破產潮。
山普拉殿生活點滴站 2020.04.04
延伸閱讀:《負油價-中銀石油寶客戶的鉅額虧損》
延伸閱讀:《499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