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二則新聞與一則讀者投書,都與學習有關。

第一則新聞是「單程3.5小時的求學路,9旬伯拿碩士」,報導91歲的退休老將軍取得了宜蘭佛光大學的碩士學位,難得的是這位將軍家住桃園龍岡,每天轉換5種交通工具到學校,先是搭公車到中壢火車站,再搭火車到台北車站轉捷運到市府轉運站,然後轉乘客運走國道到礁溪轉運站,最後搭乘校車,5種交通工具,單程要3.5個小時,常常早上6點出門,晚上10點回到家。

第二則新聞是「暖心哥陪讀,肌萎弟圓大學夢」,報導今年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學生的求學路,該生罹患先天性脊椎肌肉萎縮症,全身只有手指、眼睛、嘴巴能動,只能依靠輪椅移動,而大他十二歲的哥哥收掉經營不錯的餐廳,四年全程陪讀,一起聽課、一起報告研討、一起住宿,兄弟倆準時上課從不缺課,弟弟目前也考上該系研究所繼續升學,哥哥未來也會繼續陪讀。

第三則是讀者投書「學費不管民間疾苦?」,由一位新住民媽媽投稿,敘述自己的女兒就讀私立科大,一學期學費將近5萬元,同時也提起她的單親媽媽朋友的故事,這位單親媽媽的女兒,也是就讀私立科大,大學四年都靠助學貸款,期間還要打工貼補家用,導致沒有充足時間用在課業上,學業表現不佳,媽媽因此哀嘆,女兒走完大學之路,只有得到一張證明自己是大學生的畢業證書,只有得到幾十萬學貸,但沒有學到一技之長。投書者感慨弱勢孩子因為得打工,以負擔高額學費,耽誤了學習時間,孩子還未出社會就輸了,貧窮世襲。希望政府重視,不應該讓孩子承受,因為少子化、低薪、大學經營不易而要漲學費的重擔。

看完第一則與第二則新聞,讓我感受到滿滿的希望、勇氣與溫暖,然而,在讀完第三則文章之後,腦海裡都是單親媽媽的無語蒼天…

學習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學習?同樣都是學習,這三則報導的求學者在學習路上的感受與結果卻大不相同。

相信老將軍已經不再是為了找工作、填飽肚子而去拼個學歷,他是真心想要向學,吸收新知,學習對他來說是快樂的,而讀嘉義大學與私立科大的三位同學,卻是為了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能填飽自己肚子,而努力向學、升學,是帶有目的性的,因此即使身體有障礙、學費太過高昂、在學期間必需打工養活自己,他們還是得勇往直前,咬牙苦撐,不能中斷,學習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同樣都是學習,老將軍與三位同學在感受上,卻有快樂與痛苦那麼顯著的落差,以我的認知來看,應該是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結果所造成,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有三種我們忽視或是沒有意識到的職場與社會的現況,正悄悄改變我們的學習目的,制約我們的學習感受,這三種現況分別是「基礎人力供過於求」、「競爭」與「資源稀缺」

老將軍已經退休,不用再與人競爭以獲取稀缺的資源,不用在供過於求的基礎人力市場上掙扎,這是他能不畏通車的辛苦,專注在學習,以及獲得學習上單純快樂的原因,是老將軍出自我心的需要,出自我心的不足,純粹想要獲得知識的渴望,這種學習才稱的上是真正的學習。

至於其他三位同學的學習,都是有目的性的,就是為了生存,所以會感受到痛苦,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成了一種手段,成了一種工具,導致真正的學習對他們來說變成了一種理想與奢侈,變成我們市井小民與這三位同學無暇也無力體會到的一種單純快樂。

因為,我們與這三位同學無法像五柳先生一樣灑脫,「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人家陶淵明可是擁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多產階級,有豁達的本錢啊。

我們現在的學習,說穿了,就是為了提升個人的競爭性,因此不能輸在起跑點,從小要學習各種才藝、讀全美語幼兒園、參加各種競賽,從而上好學校,出國念大學,目的就是為了航向藍海,以獲得稀缺資源,從而脫離茫然的基礎人力紅海。

我說的很現實嗎?並不會。有人說,要快樂學習,學習並不是為了升學,學習並不是為了競爭,學習是單純為了追求我心,我只與我自己比,這種看法我很願意認同,但也請容許我舉二個的例子,請大家思考看看,理想與現實,我們該選擇誰?王同學與林同學都對自己的數學能力很有信心,同時參加台大電機系的面試,林同學有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牌,王同學沒有,請問台大電機系想錄取誰?張寶春的烘培能力很強,能做出比吳寶春更好的桂圓麵包,請問在同價位下,你想買誰的麵包?

我判斷沒錯的話,大家會選擇林同學與吳寶春。然而,如果真的好好認真評鑑王同學與張寶春,也許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們真的比林同學與吳寶春強得許多,為什麼我們當初會那麼現實不給他們機會呢?如果你真這麼想,那麼,接下來我就要問你問題囉,請問誰願意花時間來評鑑他們?誰願意給他們機會證明自己?誰能在無客觀成績的證明之下,就能在短短的十分鐘內判斷出王同學與張寶春的能力呢?說的白一點,時間寶貴之下,我們寧可錯殺一百,但不會錯放一人,有競賽成績認證的一人。

所以,這就是人人拼了命都想要上大學的原因,不管是公立、私立、前段、後段,只要掛個大學名字,人人就想要進。因為大學文憑是個客觀證明啊,能客觀證明,你,比只有高中文憑的,我,更有競爭力。因此就算學校再怎麼有特色,再怎麼推動在地升學,再怎麼強調適性揚才,大家要的還是名校名系,因為名校名系是客觀能力證明,升學制度再怎麼改,升學競爭還是沒有解決的一天,實驗教育再怎麼努力蹓驢子,終究不會翻轉成一匹馬。

那麼,你不服氣的說,王同學與張寶春沒有客觀的成績證明從此就要放棄向上嗎?當然不是,王同學雖然沒有「面試」上台大電機系,但是他可以「考上」台大電機系,認真努力,好好發揮他的數學天份,他如果是天才,絕對不會輕易被埋沒的;張寶春繼續努力做麵包,雖然訂價比吳寶春低,但他真的有烘培天份,靠口碑,靠電子行銷,靠經營長才,他可能發展出國際連鎖的規模啊。

「天份要等你自己證明,別人才會錦上添花,沒有成績之前的雪中送炭是一種賭博,不是人人都賭得起、願意賭。」

「懷才不遇不過是玻璃心的保護貼,我們敢撕掉接受外界考驗嗎?」

學習啊,在現代已經成為提升「競爭力」以獲取「稀缺資源」然後脫離「基礎人力供過於求」的工具與手段,曾幾何時,學習已不再快樂,也很難再快樂,「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留給老年與奮鬥過的安然,年輕與未奮鬥完的我們,應該隨時為五斗米挺腰,不要輕易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普拉殿教育改革站    2018.06.1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競爭 自主學習 山普拉殿
    全站熱搜

    山普拉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